至禅,则又从头将许多义理扫灭无余。
13 (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见《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248页。不足生于无度,无度则小者偷盗,大者侈靡,各不知节。
如此陈述并不意味着此章经文的意蕴已全然明晰:不仅前后两节的核心断言需要进一步解释,两节之间的意义关联也需要作出进一步解释。不孝作为一种罪是指某个人不孝敬其父母,是就个人行为而言的,涉及的是个人的家庭生活。31 《中庸》有言: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然后是不爱父、不敬父,即不孝。就与法的关联而言,无亲则立法失去根基,无法则无以止乱,无上则法不能颁行。
关于五虐之刑,顾颉刚、刘起釪引戴均衡《补商》云:‘五虐之刑,言五等残害肢体之刑(《墨子》引作‘五杀之刑),非暴虐也。刘炫:《孝经述议》,见江曦整理:《孝经古注说》,第401页。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
富而平谓之富平,均而平谓之均平,安而平谓之安平,和而平谓之和平,合而言之,即是太平。他说:欲养民当自井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他认为宗法制可以使人知道自己的世代祖先,从而通过宗亲关系凝聚人心,并通过世系传衍继承传统美德,淳厚民间风俗。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必须通过美好的道德才能实现。
太平,不但在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一直是美好的社会赞词,而且到了北宋时期更广泛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和社会理想的流行词汇。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张载主张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富民是儒家提出的重要社会价值。所以他的理想体现了保守性和空想性的交织。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一文中说: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这种至高无上的和谐,就是张载追求的理想境界。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他说:为政者在乎足民。
太平之世的价值目标张载提出的治世方略,并没有停留在急功近利的手段上,而是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长远思考。张载说: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的按语中所写:先生……精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诣为必可至,三代之治为必可复。这种民胞物与的道德理想,既是修身的根本,也是治世的纲领。
在张载看来,礼是天理秩序性的现实展现,礼制具有安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命李斯立石刻颂秦德,其中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这也是张载主张推行井田制的用心所在。尽管同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一样,张载没有也不可能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的社会价值目标,却是合理的,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使命也是十分崇高的。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学术使命,也是张载的人生理想。张载还主张推行古代的宗法制,他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张载提出的太平之世的治世方略是实现太平盛世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属于术,而它追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则属于道。就是说人应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做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这样就会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道德情怀,就能遵循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道德原则,就能达到民胞物与的道德境界,从而使社会真正实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境界。
张载的为万世开太平理想也体现了术与道的统一。特别是其中的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社会指出前进的方向,为人类描绘美好社会的蓝图,并探索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途径。
通过实行井田制解决土地的日趋集中问题。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为了做到民胞物与,他提出每个人要培植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其三,为万世开太平理想是历史传统和时代意识的结合。
我们对它的评议,既不能只着眼于术,也不能只看其道。(作者:赵馥洁,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进入专题: 张载 。
张载的井田制、礼制、宗法制、德治等治世方略的选择,其中都内含着一种秩序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秩序价值所呈现的社会面貌就是平安、安定。总之,张载设计的上述治世方略,是由他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导引的。
司马光曾评论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术与道的统一,以治世言,治世之术由治世之道来指引,治世之道由治世之术来实现,两者不能割裂。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张载的以礼为教,约有二义:一是重视礼的教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
今以天下之土棋画分布,人授一方,养民之本也。均平也是儒家追求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
张载在哲学上追求至高无上的太和境界,主张太和所谓道。张载称太和为道,从本体和价值的统一上赋予了太和以崇高的地位。
他追求的富均安和等价值目标,也即是太平之世的构成要素和确立标志。在张载看来,这几个具体的价值目标达到了,社会就实现了礼教备,养道足,而后刑可行,政可明,明而不疑的理想状态,此即是为万世开太平。